新环境——蒲河 新水系新产业——沈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如火如荼建设中
新产业——德信手机生产线
新环境——辉山大街蒲河桥
新环境——高品质生活区
新环境——幽静的社区小路
城市向北,生活向上。成立只有3年的沈阳市沈北新区,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着奇特的光芒,用激情和活力展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3年来,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不放松,一手抓生态建设不动摇,沈北新区用绿色实践构筑和谐生态,靠生态优先孕育发展优势,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加速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现在,这片蒸蒸日上的热土,正成为田园牧歌与现代都市交融、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
全力打造科学发展先导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谐社会先行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沈北,宜业乐居的新城(新城博客,新城新闻,新城说吧)市正在沿着创新的轨迹走向未来。
新产业站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前沿阵地谋划发展——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生态建设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区域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全面优化,具有生态经济特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正在异军突起。
如今的沈阳市沈北新区,正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2008年,沈北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亿元,是2005年的2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也大幅度超越了2005年。
新沈北,已经成为一块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热土。
沈北的巨变,归根结底来源于决策者的远见卓识。成立伊始,他们就坚持走新型产业化道路,构建具有生态经济特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在产业发展上,明确提出突出沈北特点,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生物制药、光电信息及先进制造、文化创意、商贸地产四大主导产业。
3年锤炼,沈北大地天翻地覆,现代产业强势崛起。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优势突出,形成了粮油加工、乳品加工、果蔬饮料加工、畜禽加工、饲料加工五大加工中心。 2008年,农产品深加工业增加值达80亿元,占全市的46%,新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光电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通讯、光显、激光、数字装备等四大产业门类。 2008年,光电信息产业增加值达15亿元,新区已经成为辽宁省通信产业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软件外包、动漫游戏、产品设计、文化休闲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以深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全面开工建设。 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2.7亿元,新区已经成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沈阳市创意产业中心。
商贸地产业健康发展,商业地产、工业地产、生态居住地产全面推进,大型居住地产项目、商业项目、总部基地项目等纷至沓来。2008年,商贸地产业增加值达13.7亿元。
当年起步时,决策者明确提出规划建设“一城一区”:南部蒲河新城重点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生态城市;北部新城子现代农业经济区重点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今,高屋建瓴的发展蓝图,正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南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主导发展;北部,现代农业经济区建设稳步推进。
南北并进,新产业强力支撑下的新沈北,正在高歌猛进。
新环境生态为本,环境优先,是沈北新区科学发展的基点——
新区坚持生态立区,超前打造一流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 “诗情画意”的环境,孕育出沈北新区经济增长的“生态兴区”新模式。在刚刚结束的创建国家生态区迎检中,沈北新区高质量通过环保部核查。
前不久,广东一家企业看中了沈北新区北部尹家乡一块5公顷的土地,欲投资2亿元建一个工业物流项目。本以为很快就能达成协议,但得到的回答是:“这里是工业项目的禁区,欲投资请到南部去。 ”
生态先行,这是沈北新区招商“选”资的原则。遵循“不以透支未来求发展,不以牺牲环境求政绩”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是沈北新区发展的一个航向标。
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就是竞争力。做优生态环境,是做优发展空间的本质要求。
沈北始终坚持生态立区不动摇,把创建国家生态区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区之力扎实推进,全力建设绿色沈北、生态沈北。
实施畅通工程。规划建设“八纵八横”生态景观路网体系,已完成“六纵四横”;构建了由70条公交线路组成的大公交网络,16条线路纳入市区公交体系,规划建设中的沈阳地铁2号线、4号线将直达新区。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全面拉开城市框架,使新区与沈阳母城彻底融为一体。
打造景观水系。积极整治改造33公里蒲河、10公里长河、9个湿地,建设蒲河“七星湖”和5个滨水主题公园,形成蒲河生态走廊,打造景色优美、人水亲和的城市景观水系。
建设绿色沈北。高标准实施路网、水系两侧30至100米景观绿化,全面推进“绿色村庄”、“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企业”建设工程,修复破损山体,全面保护原始森林,形成了“城在林中、绿在城中”的城市景观。
全力保护环境。严把项目环评关,严禁污染项目入区。彻底关停、取缔所有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五小”、“三无”企业和砖厂、采石场、化工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实施“两个集中”,即污水集中处理、热源集中供应。
优化产业结构。沈北新区坚持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系统发展静脉产业、循环经济,建成了2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3个循环经济试点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截至2008年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沈北新区还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慎重引进项目,3年来先后否决了100余个总投资近百亿元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诗情画意”的环境,孕育出沈北新区经济增长的“生态兴区”新模式。生态新城正在绿树清水的环绕中焕发新的生机!难怪环保部生态司副司长朱广庆如此评价沈北新区,这里是 “田园牧歌和现代相交融的一块热土”。
新机制体制机制创新,迸发沈北活力——
沈北新区始终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种种障碍,逐步建立起适应做优发展空间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协调高效的体制机制,成为他们做优发展空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好风凭借力,乘势展宏图。沈北新区之所以迅速崛起,靠的就是沈北人在创业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大力弘扬的 “创新、实干、开放、超越”的“沈北精神”。
沈北新区思想观念的每一次解放、思路决策的每一次提升、体制机制的每一次变革,都是求新图变的结果,都深深打上了创新的烙印。
他们建立先导区体制,按照重点区域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想,将道义地区作为新区发展的先导区,全力推进率先发展。创新选人用人机制,用人导向公正透明,以业绩论英雄,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还积极推进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等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全面构筑起与新区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他们不断创新完善开发区和行政区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实现了现代开发区体制和行政区体制有机统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成立了科学发展做优空间12个办公室,深入研究探索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建立科学的招商体制,成立了5个专业招商中心和5个驻外招商代表处,推进科学化、专业化招商。建立以政绩为主的干部考核机制,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在蒲河新城实行职能部门“442”考评指标体系、专业招商部门“82”考评指标体系,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人讲创新、事事求突破。创新,使沈北新区充满活力、蒸蒸日上。靠着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沈北新区才引来了一个个项目,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实现了地区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通过发展新产业,打造新环境,创新新体制,一个崭新的城市正呈现在我们面前!
图片提供:沈北新区宣传部
发展成果惠及百姓
来看一组翔实的数据: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依托“职教城”建立了5个培训基地,政府每年出资1000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覆盖率达到100%,新区居民基本实现稳定就业。2008年,新区农民人均收入8986元,是2005年的1.6倍;
着力打造“大学城”、“职教城”、“名高中城”,大中专院校达17所,在校学生10万人,科教人才优势明显。建成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总面积1.5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和12个大型市民文化广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采取政府投入和引进知名医院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三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国医科大学和盛京医院入驻新区,政府投资6000万元改造了区中心医院,为所有乡镇卫生院更新配备诊疗设备,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村)卫生服务站(室),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
在全省率先实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筹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成了全省一流的中心敬老院,政府每年投入400万元设立残疾人救助基金和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
把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让群众最终成为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沈北新区,已经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做出了最好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