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经地义”地供子女上大学,掏钱帮子女交付新房首付款后,一部分父母又无奈地陷入新的窘境:帮子女还房贷。8月中旬开始,记者随机对20位年轻房贷族的还贷资金来源进行了调查,结果其中三成还款人明确表示:每个月的还贷资金需要父母全部或部分资助。
个案一
失业之后 还贷“接力棒”交给父母
今年“五一”之后,27岁的贾东辞去了在设计公司的工作,用他的话说叫“进入休整期,规划接下来的职业生涯”。 他这一“休整”不要紧,去年刚买的房子就进入了“断供期”。
原来2009年8月,贾东贷款买了一套浑南地区的小户型房子,准备以后结婚居住,首付的12万元,父母给出了8万,自己每月还款1700元。“儿子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有3500多元,还完房贷后剩下的就是自己零花,吃住都在家由我们供着。他这一辞掉工作,就没有了收入,房贷肯定得由我们供了。还好,我们夫妻俩的收入加积蓄还能供得起这套房子。”贾东的母亲对记者说。虽然无奈接过了儿子房贷的“接力棒”,贾东的父母并没有产生把房子卖掉的打算,“儿子将来成家肯定要用房子,现在供房总比以后供划算。”
个案二
婚后5年 小两口一分贷款未还
小关夫妻俩结婚整整5年,现在住的房子是婚前双方凑钱买的,首付10万元一人拿了一半,产权是两人共有。婚后这5年,小关夫妻表示,自己没有还过一分钱房贷,每个月1500元的贷款都是由男方父母给的。
小关告诉记者:“结婚前,公公婆婆就问过我们每个月的还款情况,跟我们说不要有生活压力,还房贷的事都由他们负责。结婚时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手头确实有些紧,也就没跟老人客气,把还房贷的银行卡直接给了他们,他们会定时往账户里存钱,这一存就是5年。”
虽然现在小关夫妻每个月的收入超过8000元,日常开销绰绰有余,还有一定积蓄。“但是,父母从没有提过房贷的事,我们也没有主动提过。我们肯定得要生小孩,现在父母帮忙还贷能减轻我们的压力,我们的钱就攒下来做生育准备金吧。”小关说。
个案三
有贷不还 因为产权不属于自己
“我觉得房子的贷款不应该由我们来还,因为房屋的产权是对方父母的,虽然钱不多,一月才几百元钱,但这涉及原则问题。”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小邹这样告诉记者。
小邹今年年初刚结婚,婚后住一套三居室的房子。这套房子是男方父亲此前通过公积金贷款购买的,每个月扣除公积金账户里的钱,还需要还贷500元左右。小邹认为,现在的房屋产权并不属于自己和老公,所以自己没有必要还房贷,也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在、不还贷”的幸福生活。
养老无力 “啃老”卖力
责任感缺失?
记者调查
在记者调查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由父母帮忙还房贷的子女,大都认为目前生活压力大,想要更为轻松的生活环境,而父母又愿意帮忙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于是父母帮儿女还贷就成了“周瑜打黄盖”。
据了解,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沈阳,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2009年对2000户购房及贷款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2.83%的被调查人还贷资金需父母资助。
就在本报记者进行调查的同时,中华工商时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成“80后”确定自己无法赡养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后”需要父母在生活上进行资助。
是什么造成了年轻人无力养老,反而频频让父母资助的社会现象发生?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成波认为,从社会角度说,这种现象与“80后”年轻人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就业压力大、工资待遇低、社会福利体制不健全、生活成本较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杨成波同时认为,部分年轻人责任意识淡薄也是导致各种“啃老”现象频频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80后’在成长过程中,在家庭和学校中承担责任的机会较少,从小缺乏责任意识、责任能力的培养教育。因此走入社会后,家庭及社会的责任意识相对较为淡薄。”
虽然目前年轻人生活负担较重,但在工商银行高级理财经理陈铁刚看来,年轻人理财观念不强,不能对诸如买房、成家、生子、养老等人生重要阶段进行科学的理财规划也是造成“啃老”现象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陈铁刚建议年轻人应该多积累理财知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负债;成年子女的家长也不应该一味帮着孩子“减负”,而应让子女学会自己规划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