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中国,上海恐怕是少数几个不看温情不看关系而只凭实力的城市了。在上海,实力的价值会被放大,而金钱的价值会被缩水。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会来上海博弈而不回自己老家的原因。
先说我父母。他们是60年代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被分到三线的矿山企业,一口气住了差不多20年的宿舍+蜗居。我印象中直到上小学时都还不得不和我姐姐挤老爸自己做的上下铺,一个大院,周围一圈平房,家家户户都在自己门前做饭,上公共厕所,洗公共浴室。以前有个电影《孔雀》写那个年代写得太真实了,每次看我都想掉泪。
然后后来还是企业分房,老爸作为元老级得人物才分了两室一厅。后来改制时又掏了点钱买下产权,一直到现在。
然后是我姐。她是80年代毕业得,包分配,一出来被分到某乡政府实习。然后回到城里从科员干起,主任科员,副科长,科长,看看快到副局了现在要接近退休了。房子是单位得集资房,也是靠十几年得老资历才得到的。现在孩子要上大学了。
然后是我。我是90年代末毕业得。那时候已经不包分配了,我就直接跑到上海。差不多过了5,6年自己攒了首付在上海买了房。现在又有另二套,等着将来宝宝大点2换1住别墅。开始房贷压力很大,现在已经觉得那简直是毛毛细雨了,现在我每个月花的汽油费都比那套房贷多,我交的个税都比我供的所有房贷都多。
我父母也好,我姐也好,不敢说是他们单位TOP ONE,但至少都是中上,还花了如此周折才有了自己的家(还是如此偏远的小城)。而我高考全校第一,全市前十,我的大学同学全都是他们高中的尖子生,不是第一也至少是前三。而现在在他们中间,我算是混的最平庸的了。
我不明白那些抱怨的年轻人,究竟有什么底气在这里叫嚣工资低、买不起房子?我考大学时招60万;现在招600万。你自己觉得你是在这6百万里得哪一个位置,而觉得可以理所当然获得原来那60万所获得的待遇?你知道当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挤到60万之一是多么恐怖多么不堪回首的记忆?
在中国,上海恐怕是少数几个不看温情不看关系而只凭实力的城市了。在上海,实力的价值会被放大,而金钱的价值会被缩水。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会来上海博弈而不回自己老家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老家只要花十几万的房子在这里却要花几百万的原因。如果你是6百万中最上面的那60万之一,甚至6万之一,我想你完全可以靠自己实力获得你应有的,无需在这里叫嚣;如果你是因为花了几万块读了某个野鸡大学而觉得自己没得到唐竣得待遇而忿忿不平,为丢掉的钱心疼不已,那我只能说,实力所限,咎由自取。
我们公司现在也招应届计算机毕业生,不过老实说递过来的简历100份也没有1份能到面试关的。我们希望找基础好,数学底子扎实,做过算法研究或者得过奖学金得就更好了。而简历上千篇一律得都是会JAVA,会FLASH,会做网站。这条件去开网吧不蛮好,跑我们公司投个啥简历?
就算有陈胜吴广在世,仍然是有人吃肉,有人喝粥。不管什么年代,我瞧该有房子得还是会有房子,该住桥洞得还是会住桥洞。读读《动物农庄》就知道了,从来也没有什么救世主,所有一切都要靠自己。埋怨不可怕,可怕得是老是埋怨社会而不埋怨自己。
无论哪一代人,在中国获得房子都不容易;爷爷辈就没住过新房;父母辈超过20年,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会在十几年内获得新房。那位2007年毕业的同学,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认为毕业3年没获得住房是不对的?如果可能,我觉得你2017年再来抱怨为什么没住房才正常。
你觉得我这个年代买房子时候觉得容易?我告诉你,2000年时我有一个同学在宝钢,在他入职之前的几个月,宝钢停止了福利分房——他不得自己花了30万买婚房。以那时他大约2千多的的工资算,他需要30年才能还清这笔款子+利息(那时候利率接近10%)。他差不多有整整3年没敢参加同学聚会或者不敢收到红色炸弹。对比他和他的前辈的差距:一个是免费获得-一个是要搭上30年的幸福。类比现在,我不认为我和现在的毕业生们差距有这么大。
我想上海是中国最公平、最发达、机会最多的城市。可是这样想法的人太多了,太多的人想进来了,激烈程度超过高考。这就可以得到“大学能毕业不等于上海能买房”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