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以沈阳为中心的各城市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实现互为依托并融为一体,在统筹军地协调发展,特别在有效整合军地资源要素、构建人才流动、联防联训、后勤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也应朝着一体化方向迈进,这是构建沈阳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和趋向选择。 实现沈阳经济一体化宏伟目标,需要构建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保证,通过营造军民团结的浓厚氛围,优化社会环境,能够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提供动力支持。通过有效聚合军地力量,共同推动沈阳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和部队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构建双拥一体化的优势条件
以沈阳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在统筹军地协调发展、构建双拥共建发展新格局方面具有战略性的布局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优势之一:双拥根基扎实。以沈阳为中心的八个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双拥历史和深厚而扎实的拥军爱民传统,而每个城市又都是双拥模范城。由地缘性的双拥之城汇集为大一体的双拥城市群,构成了一个大区域的军民“同心圆”。可以设想,由八方之力集聚的双拥能量释放开来,由此产生的功效不仅惠及辽宁中部地区,还会以其宏大的空间布局和波澜壮阔的双拥大潮辐射、扩展到全省其他地区。
优势之二:国防教育资源雄厚。每座城市都拥有凸显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精魂,而厚重的历史积淀和能够展示城市精神风貌的优良传统是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个城市拥有众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一批批遍布城乡的军民共建点。由这些历史资源和国防资源构成的红色景点,以其宏大而深邃的魂魄浸润着这些城市的人文命脉,成为教育、引导、熏陶、激励广大军民的精神家园,引领着社会思潮,激发着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优势之三:军地融合环境独特。在多年的双拥共建中,每座城市都建树了体现军民融合的历史丰碑,城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生工程等一批批辉煌业绩都凝结着广大军民为之奋斗的汗水,在每座城市璀璨的名片中,都书写着军民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光辉历史。每座城市自身的双拥内涵及鲜明的特质和历史积淀而成的双拥文化,会助推沈阳经济区社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构建双拥一体化模式的基本内涵
构筑地区间拥军优抚政策绿色通道。积极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的整合及相关政策机制的有效衔接,不仅是关乎广大军民的切身利益的民生之举,更是实现同城化的内在要求和终极发展目标。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城市之间在拥军政策、优抚政策,包括对现役军人的政策优待、军人家属、子女的优待,以及优抚对象的优待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别。通过构建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框架,完全可以逐步推进区域间各项优待抚恤政策的统筹一致并有效衔接,缩小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优待政策标准上的差距,最终将让优抚对象享有同等待遇。
实现“军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构建以沈阳为中心的一体化城市群,需要军地在科技、人才、信息等诸多方面联合共建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聚焦未来战场,统一构建军地联训联演机制。实行模块化组合,形成优势互补、功能齐备、能独立遂行多项任务的力量体系,确保城市群社会高度稳定;在部队参建方面,充分发挥驻军组织严密,战斗力强的优势,勇于承揽牵动民生、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以卓越的贡献展示人民军队爱人民,为人民的精神风貌,为沈阳经济区发展建树丰碑;在建立沈阳经济区军地人才开发互动机制方面,通过有效整合军地人才资源并合理配置,形成沈阳大人才战略态势。充分利用驻军多,大机关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军事创新优势,建立有利于军地人才开发互动的协调机制和军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坚持科技拥军与科技助民有机结合。统筹军地资源,要兼顾军地利益,倡导“一盘棋”观念,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国防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好科学统筹,协调发展。
完善双拥一体化创新发展新机制
为切实提高双拥工作的整体效益和规模效能,不仅需要激发广大军民参与双拥活动的积极性,更应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建立并逐步完善有利于军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大区域双拥协调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在建立军地协调机制方面,构建以沈阳为中心区域、覆盖其他7个城市的双拥组织协调网络,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主协调功能,对区域内双拥工作实施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以期达成对区域双拥工作总体布局的统领。
在服务保障机制方面,构建区域性双拥服务平台,强化政策服务社会化、规范化,逐步推行双拥服务界面兼容、服务信息共享、服务标准一致。
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方面,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协作区各自的职责并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和跟踪问效等制度,确保区域双拥工作指挥体系高效顺畅、目标任务落实到位。(作者为市双拥办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