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的高房价让很多80后吃不消。 资料图片 在北京工作的陈大志有一份让朋友羡慕的工作,私企,月入万元。可陈大志为自己算了一笔账,即使想在北京西四环买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他再过20年还是买不起。但20年后他已经50多岁了,现在的他就面临急需解决婚房、生孩子和奉养父母。 当“70后”已功成名就,“90后”才刚刚“出道”之际,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正经历着事业和生活的双重“烤炉”。在生活成本高昂的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大都市,80后面临着现实的抉择:放弃还是坚守。 几年前,当80后怀揣梦想来到北京、上海等地谋求发展,梦想飞得很高,但却飞不过高房价。早已经有人为在这里打拼的80后算了很清楚的账:一个普通白领如果不吃不喝,101年才能买得起北京四环以外的一套房子,不吃不喝78年可以买得起上海一套房子,广州则为39年。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线城市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有着更优越的各种资源,更好的平台,但一线城市也代表着生存压力,竞争残酷,买不起房子。 近年来,随着二三线城市的崛起,部分80后开始纷纷逃离一线城市,选择回到二线城市工作生活或者投资。他们因为什么离开奋斗的一线城市?在选择二线城市时更看重的是什么?本报近日联合调查机构对100位80后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 高房价让他们被迫离开 高房价,这是让无所畏惧的80后最为恐慌的一件事。在受调查的100位80后青年中,关于对“你是否选择离开工作的一线城市?”这一问题,有23.3%的人选择了会离开。而对于“离开一线城市的原因是什么?”31.7 % 的人选择了是因为高房价。 很多受调查者表示: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买不起房子,在一个城市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感觉非常没有归属感。“而到二线城市工作相对会轻松一些,尤其目前二线城市的房价相对北京上海这些城市来说价格低很多,我们完全可以接受,为了房子我们被迫离开一线城市。” 调查中,35%的人选择了不会离开一线城市。他们更看重自己的理想,宁愿选择蜗居,选择租房结婚。被调查者表示:“像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都是大学刚毕业就去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打拼,在这些城市,我们为着自己的理想奋斗,现在都有了比较稳定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关键是在这里我们有更好的平台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宁愿为了理想而选择租房生活,何况做一个房奴不一定就比租房生活更好,买房的钱够我们租二三十年的房子了。” 但是调查中更多的人选择了观望,这41.7%的观望者表示:“理想和现实总是很难兼顾。我们不会马上离开,还是想观望一段时间,看房价的走向。如果房价始终居高不下,或者继续上涨,我们也没有办法,那最后只能面对现实,离开,或者租房生活。”“在一线城市工作,不仅仅是房子问题解决不了,工作压力也非常大,竞争非常残酷。在北京我们赚到一万元,远不如在二线城市赚五千元轻松,所以有时候会觉得比较累。”33.3%的受访者在离开一线城市原因问题上,选择了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另外35%是因为解决不了户籍问题。 二线城市房子吸引了他们 离开一线城市,退回二线城市,那么在二线城市选择上,80后更看重这个城市的什么?是房价还是城市发展前景和环境? 48.3%的受访者选择了房价和物价。这些人表示,房价和物价是困扰我们的最大因素,所以在选择二线城市上,这些当然是首选。而且二线城市这几年发展也比较迅速,房子升值空间还很大,这也算是一项投资。 23.3%的人选择二线城市,是挑选城市发展前景和环境。他们认为,二线城市房价相对来说还是差不多,挑选城市的未来发展前景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着他们将来的就业、养老等各种生活保障。28.4%的人选择了就业机会决定落脚二线城市。一位受访者说,“不是哪个城市都适合我去,要工作对口才行,合适的工作和薪水才能吸引我去那里落脚发展。” 目前,很多80后纷纷在二线城市买房。有的是先当做投资,给自己留条后路,有的是购置完房子已经来到二线城市工作。那么回到二线城市他们感觉工作、生活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高达61.7%的人认为最大的变化是能买得起房子了,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有一种踏实的感觉。30%的人选择了“缓解了压力”,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压力没有那么大了。8.3%的人选择回到自己家乡所在的二线城市,有一种归属感。 实例一: “想在北京赚一百万回沈阳花” 陈大志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北京赚足一百万元回沈阳花,不过他距离这个目标还遥遥无期。 陈大志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考取的是沈阳市化工学院,学的是污水处理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在沈阳工作了几年,但一直不顺心,被分配到一家国企月工资不足两千元,后来跳槽去了几家单位也都不满意。“我后来之所以一咬牙去了北京,就是因为我这个专业在沈阳就业面比较窄,但在北京却比较容易找工作,待遇也比这边高。”陈大志说,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都选择“北漂”,那时候简直就是一种潮流,甚至连一位没有上过大学、开理发店的同学都选择了去北京开理发店。 刚到北京时,陈大志月工资是5000元,当时租房子每个月要1000元,去掉生活费,每个月要省吃俭用才能存下2000元。“当时年轻,还没有对象,考虑更多的是理想,不会想将来在北京能不能买起房子的事情。”陈大志凭着年轻人的干劲,几年时间已经熬上了单位的一个小领导职位,负责监管污水处理工程的施工。工作比较辛苦,每个月要到南京的分公司出差,平时经常是和工人一起在工地。现在加上各种补助,陈大志月工资已经达到了一万,是刚到北京时工资的两倍,每年年底单位还能给他两万元分红奖励。 工资高了,陈大志的心却越来越不安定,越来越焦虑。他一直在关注北京的房价,一直想在北京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只有四五十平方米也好,但他就是买不起。陈大志家是小县城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父母没有能力给他出钱买房,而他自己存下的一点钱根本都不够首付。现在他已经有了可以结婚的对象,对象家也是外地的,在北京工作月收入才3000元。目前二人在北京租房子生活,房子是插间,可月租金还1500元。“我和对象都已经三十多岁,我们不在乎结婚没有婚房,可我对象已经到了该生孩子的年龄。我们要是租房子结婚,再生孩子,那这生活得多累啊。” 陈大志在沈阳读书四年,工作三年,他眼看着沈阳从一个当年看着还有些破烂的城市如今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陈大志想退居沈阳这个二线城市生活。 陈大志上大学时户口落在沈阳,至今也没有迁到北京。去年秋天,借着休年假的机会,陈大志回到沈阳,在铁西区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45万。 陈大志说:“这就是我们的家了,我和对象决定回到沈阳安家。在北京即使花一百万买一处房子我也不愿意,有这一百万我这一辈子生活得挺好,可在北京我就要背着一百万的债务过一辈子,生活质量永远上不去。” 实例二: “上海一套房等于沈阳四套房” 金美珍出生在沈阳市,大学就读的是北京外国语学院,学的英语专业。2005年大学毕业后,工作一直不可心的她选择了去韩国打工。前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韩币大幅贬值,她回到了沈阳。擅长韩语、英语的她想做一名韩语外教老师,但在沈阳找了几个月工作,始终都不太理想。最后她通过网上求职应聘去了上海一家外语培训学校,月薪8000元。 金美珍告诉记者,现在她在上海月薪已经过万,男朋友月薪也一万多,俩人准备结婚也在为买房发愁。他们每天都关注房价。目前上海房价均价在2万以上,市中心达到了4万开外,他们现在看好的房子2万多一平,距离市中心乘坐地铁还要一个半小时距离。他们想买一套80平方米的户型,全下来要160多万。金美珍说,她是家中独女,父母非常希望他们能回沈阳安家,说在上海买一套房子在沈阳能买四套了。金美珍的男友是成都人,男方建议他们去成都买房,能省下一大笔钱。 金美珍说,他俩目前在上海租了一套60平方米的旧房子,房龄已经超过20年,位置在外环,就因为靠近地铁口,月租高达2700元。“在上海赚得确实比在别的地方多,可去了房租、水电煤气费、生活费,却没有在二线城市领着四五千元左右工资的大学同窗活得滋润。” 金美珍说:“最让我们担心的是户籍制度,担心办不下来上海户口,将来孩子就学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金美珍说今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助推了上海房价居高不下,以目前的情况看,她只有选择回到沈阳老家买房安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