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CPI、PPI涨幅继续攀升。国家统计局昨天上午公布2月我国主要宏观经济运行数据。2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4%。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2月CPI继续攀升,这是从去年11月以来连续第四个月上涨,2月CPI同比上涨2.7%,涨幅在扩大。 从这种增长情况观察,目前CPI趋于温和上涨状态,但是2月的CPI上涨有特殊的结构性因素。 解读
通胀仍在可控范围内
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卫认为,从目前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今年国内出现恶性通胀或者中度通胀的可能性不大,仍在可控范围内。
谢卫解释,从CPI本身的构成来看,以粮食等生活用品的价格为主。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粮食等生活用品供给充足,不会造成价格上涨压力。从PPI的传导因素来看,过去几年,资源价格对CPI的推动力较大,但今年推动力可能会减小。此外,政府对通胀考虑较早、警惕性较高,而且国内的宏观调控经过历练,已经做好了准备。
谢卫认为,从监管层此前的表态来看,调控的手段还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今年以来也已经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这些都对防控通胀有作用。
调控
央行有多种调控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国初表示,尽管2月CPI同比上涨幅度较大,但还不能因此判断央行会很快加息。
张国初委员指出,加息只是调控的一种手段,调控方式还有很多,加息并不是唯一选择。央行加息并不是简单根据CPI涨跌的情况来定,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利息高了,不仅仅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张国初委员解释,如果人民币的利息调高,美元的利息却一直不变,热钱就很容易流入国内,对整个经济环境造成影响。
另外,央行如果加息,对股市等也会造成波动。这些都是加息前会考虑的因素。此前,存款准备金率刚上调,CPI上涨幅度一大就加息的可能性也没有一些机构预期的那么大。
《法制晚报》供稿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
“CPI是今年比较大的问题”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CPI是今年比较大的问题,主要是进口大宗商品传导进来。他表示,今年进口价格增幅较大,会密切关注进口价格。
此前一天,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进口均价普遍明显回升。
此外,海关前日同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45.7%,增速高于1月份的21.0%。其增长也超过市场预期,并有分析称出口有望在今年再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拉动力。陈德铭表示,尽管2月出口同比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现在的外贸增长是在去年同期下降较快的基础上实现的。世界经济还有不确定性,经济恢复有待于各国失业率的下降和储蓄率的提高,不能把现实看得太乐观。全球经济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中国的外贸形势没有根本性恢复。
《新京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