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了1-2月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7%,涨幅比1月份扩大1.2个百分点。 外媒报道称,2月份中国房价创下了同比连续9个月上涨的新纪录,但环比增幅却是第二个月缩减。这一涨一降两个数据,再次引发外媒对未来楼市泡沫是否加剧的争议。
消极派
政府两难 房地产是收入大头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8.2%;销售金额同比增长70.2%。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城市为海口和三亚,北京以16.9%的涨幅与金华并列第五。
面对这样一组数据,外媒认为政府抑制高房价的措施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未来房地产仍存有巨大的泡沫。
韩国Herald media就指出,据推算结果显示,仅去年中国房地产业的收入就达到1兆元之多。尽管为了抑制不断飙升的房价,中国政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
分析称,如果施行强硬的政策就有可能导致内需市场脚步放缓,而地方政府的大部分财政收入都依赖于房地产市场的事实也不容忽视。可见中国政府完全陷入了“房地产市场两难”局面的忧虑现状。
上涨加速 引发楼市泡沫担忧
英国媒体同时指出,随着去年中国房地产价量齐升,部分一线城市的楼价升幅更达三分之一,有效缓解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但同时也引起了政府及市场对资产泡沫的担忧。去年年底以来,管理层已发出明确的房市调控信号,并已陆续推出包括打击囤地、差别信贷等一系列措施。
不过,中国房价连续上涨。今年前两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也超过三成,显示房地产行业并未受到市场调控影响,投资热情依旧高涨。
《日本经济新闻》也报道称,继连续9个月的同比上升之后,2月份的增幅比1月份的9.5%更大。这是自2008年4月份以来,在经过了1年零10个月之后增为两位数。
乐观派
抑制房价 政府措施初显成效
但有一点是人们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房价高并不是中国一家的老大难问题。同时,也不可能拥有一个一针见血、迅速起效的措施。
英国媒体就看到了中国的房地产阳光 (论坛 新闻)的一面。报道称,采取措施,有效抑制房价,中国政府已经有展现效果的迹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国可能采取放缓实施抑制房价的新政策。
报道援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的话说,对于一些房价上涨太快的地区,中国政府已经成功控制了房价上涨的预期。近几个月,中国政府已经收紧了对抵押贷款、土地开发和楼盘建设的管理。此外,抓紧建设一些更为便宜、人们买得起的房子,让房地产的市场供应预期最终带低房价。
报道指出,如果房价超标的话,政府手里握着多种措施来控制房价,如提高抵押贷款利率,提高项目开发所需现金等。
走向买方 今年年中或现拐点
《华尔街日报》则也刊发了足以让房奴们大快的消息。报道称,最新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狂热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降温迹象,这则消息可能给那些因城市居民无力负担住房而背负越来越大压力的国家领导人带来鼓舞。
里昂证券中国策略师罗福万说,“如果他们确实感到市场正在变热,他们能立即进行干预。”
标准普尔联席董事Bei Fu说,“我们预计今年年中前后市场可能出现拐点,从倾向于卖方市场转向更倾向于买方市场。”《法制晚报》供稿
用“生活物价指数”取代CPI
尽管意义重大,广受关注,但现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标体系(CPI)已经算是“超龄服役”,无法反映居民的实际消费情况,致公党中央在两会前就建议对其进行调整,并公开调整情况。
针对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秘书长张皎委员昨天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应着手研究启用一种新的居民生活开支指标——生活物价指数(LPI),来代替CPI反映居民消费情况。
局限
现行CPI不算医疗、教育等支出
“现行CPI指标体系基本沿用1992年确定的地域网点和品类权重,计划经济色彩较浓,无法反映物价变动真实情况。”致公党中央指出,比如,居民首次购房和购买改善性住房都是完全通过市场渠道完成,但现行CPI并没有反映这种消费行为。
17年来,我国经济方面和居民消费结构已经产生巨大变化,而CPI如果失真幅度较大或者与实际消费偏差过大,对于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对于经济健康发展也非常不利。
此外,教育开支、医疗保险等也都不纳入统计范围。而后三者正是当下中国家庭消费最主要的三项,可能超过家庭消费支出的60%以上,如此高的比例却不能在CPI中反映出来,这显然不能代表当今中国居民消费开支的真实情况。
建言
推行“LPI”替代“CPI”
张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着手研究启用一种新的居民生活开支指标——“生活物价指数”(LPI)。
LPI指数除了现有CPI指数中所包含的内容外,还将包括住房消费、教育开支、医疗保险等各种支出,但不包括纯粹为投资增值而支出的费用,如非家庭居住性购房支出、股票债券期货等证券投资支出、纯商业保险支出、贵金属和矿业品等大宗生产资料投资等少数情况。
张皎说,LPI采取排除法,只对少数纯投资性支出进行排除即可得出居民生活支出的最终数据,从而有效避免CPI统计中容易出现的落项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情况被真实反映。《法制晚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