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还贷、月供,热播剧《蜗居》激起“房奴”大军的强烈共鸣。1月5日,记者在沈阳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采访时了解到,抑郁、焦虑、躁狂……不少“房奴”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除了普遍存在的“心理亚健康”外,不少人已患上“心病”,其中有三类人“病”得不轻。
类型一:准新郎房奴
病症举例:抽动症
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去年两万多人次的心理门诊患者中,至少有1%的人纯粹因房而“病”。 专家认为,因为单纯的因素而导致心理疾病,相比较而言,“房奴”的患病率已经很高了。 27岁的小张在外企工作,原本和女友商量结婚先买个单间过渡。但“准岳母”提出“没有房不嫁,至少100平方米”的硬条件。小张只好借钱付首付,贷款买了个两室两厅,每个月还完贷款只剩下1000多元。从此,小张“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最怕哪个朋友同事说要结婚。
偏偏就在去年,差不多每个月都有朋友结婚,一个红包五百元,“国庆节七天就四份”,再加上母亲最近住院,小张整天愁眉不展,“每天睁眼闭眼全是债”。
症状:彻夜难眠、心慌、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一个多月前,浑浑噩噩的小张出现了怪毛病:动不动就吸一下鼻子。没感冒、没炎症,他抽鼻子的次数却越来越多,几乎和眨眼睛的频率一样。
精卫中心主任刘长辉作出诊断——抽动症,“这是患者长期心理矛盾冲突的一种躯体转化表现。”小张是个凡事对自己要求比较“苛刻”的人,力求把每个“角色”都做到完美,沉重的经济、家庭、社交压力使他不堪重负,“房奴”的现实压力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通过大量临床病例分析,专家说,还有不少像小张这样的准新郎“房奴”患上了“心病”。这些年轻人大多都是“80后”,刚大学毕业或参加工作不久,经济条件有限,买房还贷压力很大,又面临交友、继续学习、结婚等各种问题,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因此,一旦疏导不好就易陷入抑郁、焦虑、失眠等状态中。
类型二:为儿女置婚房的房奴
病症举例:躁狂症
家有适婚子女的中年人也被房子压得够戗。刘长辉说,为了给孩子准备婚房,不少中年人不得不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压力下,再给自己添上一套房的负担。尤其是家庭经济本来就不宽裕的人家,天天算日子,在“还有多少年才能还完债”的不断追问中,成了苦不堪言的“房奴”。
症状:就在元旦期间,刘长辉接诊了位50多岁的女患者,为儿子买婚房而生了病,“每天三四点就起床,像天下无所不能似的,什么人、什么闲事都管,胡吹大牛,说话飞快,吃得多、喝得多。”起初,家人以为她的举动还属“正常”,没想到愈演愈烈,专家一诊断:躁狂症,需立即住院治疗。
类型三:投资型房奴
病症举例:焦虑症
“有意思的是,楼市一波动,门诊患者也会多起来。”去年三四月份房价有些下跌,一个50多岁的患者马女士让刘长辉记忆犹新,“这是第三类人——因投资当了‘房奴’”。
症状:原来,这位马女士凑钱加贷款买了第二套房,想学人做“房东”,结果房价稍一走低,她就天天担心自己损失了钱,投资失败,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还像祥林嫂似的成天打电话给子女,唠叨磨叽,弄得全家人都被她“烦透了”,赶紧送她向心理专家求救,被诊断为焦虑症。
专家建议
少算账+少记数+好心态
贷款买房是大多数人回避不了的问题,专家指出,要使自己不成“房奴”,尤其是不做心理上的“奴隶”,心态很重要。生活中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固然重要,但如果每天把贷款额、月供数、各种花销这一连串的数字都牢牢记住,显然是给自己的精神套上了枷锁。在这种无形压力的持续作用下,心理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因此,“莫不如心宽一点”,既然买了房,贷了款,就按计划还,原本买房就是为了生活更好,切不要因为有了房却丢掉了幸福。“房奴”们应学会释放压力,转移注意力。
“一旦发现心理状况不好,最好及时到专科医院就医。”刘长辉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