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小阳春”已过渡到“盛夏”。国家统计局10日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6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这已是全国房价连续5个月上涨。
两三个月前,大伙还在讨论小阳春能否持续的问题,这种复苏速度之快不仅令购房者瞠目,就连专业的研究机构也大喊意外。
担忧也由此产生。在经历一波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的洗礼后,其他行业和市场仍在调整中,一枝独秀的楼市健康吗?是良性发展还是为将来埋下了隐患?高房价将把中国楼市引向何处?
我们看到,这轮量价齐升中,首先是去年压抑的刚性需求启动了市场的回暖,然后是投资性的需求进场,带动了市场的火爆。成熟的楼市需要一定的投资客,这样的市场才能活跃,但如果投资性泛滥,泡沫就会随之产生。现在各地的楼市中已是投资客身影频闪,在投资实体经济欠佳的背景下,涌动的各路资金终于找到了楼市这样一个避风港,事实上正是这股力量推动了房价一路走高。
作为商品来讲,决定其价格的无疑是价值和供求关系等因素。但是与普通的消费商品不同,住房的投资属性很强,这从当前房价与CPI的背离中可见一斑。自从住宅商品化货币化以后,这种“不简单”的商品的投资功能与使用功能就一直产生冲突。譬如说,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投资者的角色会转变,从需求者变为供给者。这使得住房很难找到价值的平衡点,进而分析市场中泡沫到底有多大成为难题。
但是,市场上有一批人是住房的真正需求者和最终消费者。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快,城市的普通居民越来越多,他们的需求多是自住的需求,应该是保障楼市稳定发展的真正需求主体。因为即使是投资性需求将来也最终要自住型需求来接盘。如果房价超越自住型购房者的收入水平太多,排斥的将是本来应该是市场主力的购买力,最终导致房价虚高,形成泡沫。
而在这波行情中,真正受益的是那些炒房客和开发商,许多真正自住型的购房者仍在算计着那为数不多的薪金和房价的比例。年初时还寄希望于行业的调整,而现在房价却离他们的购买力渐行渐远。
如果把楼市比喻成一头牛的话,我们需要的既不是“病牛”,也不是不可控的“疯牛”,而是能稳健迈步、拉动经济增长和百姓居住条件改善的“老黄牛”。坊间流行着一句话,就是房价再高也不会太高,因为永远有投资性需求,房价再低也不会太低,因为永远有买不起房的人。此话反映出了当前楼市的怪现象,与我们期待的健康的、理性的市场还相距甚远。
最明显的表现无疑是现在的住房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众收入。怀着对通货膨胀的恐慌,投资性需求充斥着市场,不断攀高的房价却在挑战着自住型购房者的承受极限。这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对市场成交量和房价构成推动力, 但市场潜在的问题却在愈积愈重,到头来只能是住房的消费属性被投资属性掩盖,刚性需求被投资性需求抑制。
因此,只有抑制过热的投资性需求,挤压市场泡沫才能使楼市回归健康和理性。
但在我国,楼市是跟很多行业紧密联系的,比如说银行贷款、建材行业。同时楼市的土地出让收入又与政府的财政税收息息相关,这增加了政府调控的难度。
不过,要采取措施剔除楼市的非理性因素仍然是能够做得到的。在此方面,国家目前已经开始收紧二套房房贷,专家也有很多建议,比如征收物业税,虽然什么时候实行还很难说,但是终归是一个趋势。
否则,如果任由投资性泡沫膨胀,将来很可能是,一边是炒房者购买的房子兀自矗立在那里,空置率很高,一边是自住型购房者的望房兴叹,这样的市场只能是畸形的市场。
到那时,受益的是谁?受伤的又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