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个时期以来,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地王”频现的局面。从中国目前地产现状及未来发展来看,进行土地储备是必要的,但如果在商品房空置率较大、获取土地价格与现行房价倒挂的基础上,那么这种“地王”频现的结果是风险的累积,而它的影响面恐怕不仅是地产行业,其对银行、居民及政府税收等影响也将扩大,也加大了楼市泡沫形成后的回归与破灭。
从目前房地产商高价拿地的企业性质来看,主要集中在央企和地方国资企业,而外资、民营企业鲜有出现。这可能与巨额信贷更容易流入这些企业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各地“地王”频现出现在4月份后,这与上半年信贷投入越来越大不无关系。成思危等权威专家都在不同场合表示: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楼市。数据信息显示:绿地集团5月份出手买下“2009上海最贵地”,投资金额达12亿元;广州城建集团6月标下今年的广州“地王”,溢价高达154%;深圳“地王”经过14分钟内113次举牌,以高出底价2.7亿元的价格,终结了当地连续10个月的“零成交”。6月25日,通州九棵树地块以17.4亿元荣膺北京新“地王”称号;仅仅一天后,“地王”称号即易手予北京奥运村乡地块;6月26日,重庆鸿恩寺地块地块经过80多轮竞价后,被保利地产以38.1亿元摘得。 6月30日,以40.6亿元成交的广渠门15号地又再次刷新“地王”纪录。7月3日金地集团以15.62亿元的价格战胜万科等对手竞得北京市大兴区黄村-新城北区16号地居住项目。上海又将于本月23日拉开新一轮“抢地大战”,当前已有58家开发商领取了挂牌文件,一场硝烟势不可免。从上述事件来看,拿地大战似有越演越烈的局面,而仔细分析发现,各地出现的的“地王”基本是青一色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外资与民营地产公司基本没有出现,这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中融资信贷所流向的企业中国有企业仍为主体。
从“地王”频现的时机来看,研究认为并非楼市真正回暖的信号,相反却是楼市泡沫可能再现或加速破裂的信号。从目前管理层与开发商的土地成本争论,到业界人士引起的统计数据质疑来看,地产行业不确定性仍然面临较大风险。比如著名房产分析师陈真诚提出,由于一手房和二手房,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商业地产和写字楼的首付比例不一样,因此,取平均值,用按揭贷款数据除以0.7,基本上可得出,1~5月,全国房地产通过按揭销售的房地产实际总量可能约为2832.86亿元。而这与统计局公布的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1389亿元相差很大。而巨额信贷流入股市与楼市、票据市场的说法也为权威人士所指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日前在“北京国际金融论坛2009年夏季报告会”上表示,根据他的测算,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了票据市场。这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银行资金是在金融系统内部自我循环。他认为,这样的结果就是推动金融泡沫的形成,虽然没有明确流入金融地产信贷的投资规模,但可以预见,其规模也将非常之大,从央视报道一些地产商销售房屋能够办理一人在多家银行按揭5-40笔住房来看,其所出现的楼市回暖或具有较大水分。内地知名地产商潘石屹提醒,在对北京新“地王”的竞拍中,没有一家境外公司参加,“折射出全球资金对中国、对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一些看法,说明他们对这种疯狂拿地的举动并不看好”。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的高级经济师顾海波更是言辞激烈地指责,“中国楼市是世界上泡沫最大的地方之一”。一旦后续购买力跟不上,就可能出现类似美国楼市泡沫破裂的危机。
总体来看,中国楼市近期出现的“地王”频现对于中国楼市并非是好事,从中国目前所累积的较大商品房空面积、超过国际警戒线的房价收入比来看,地王频现的后果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投资风险,而地产、金融信贷所引发的美国楼市崩跌,也有可能在未来出现在中国地产市场上,对于此,对于此现象需要谨慎冷静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