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复苏信号尚不够明朗的当下,伴随各地高温酷署,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正在争相上演逆势上扬的疯狂大戏,却剧情呈现信马由缰一发不收之势。在房价持续搏杀飙升中,“地王”也频频出笼且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扩散。7月3日《京华时报》如是报道:楼市现三高:房价高。千元跳跃式,最猛涨五千;销量高。价高市更高 抢房如抢菜;地价高。冰窖改火炉 土地也发烧。
值得警惕的是,对于土地市场上演的疯狂戏剧,业内机构已经开始预警风险。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认为,就北京土地市场而言,虽然下半年总体持乐观态度,成交活跃并保持一定溢价,但存在局部过热,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泡沫。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也几乎发出相同感慨,认为目前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泡沫,有些地方泡沫苗头已经显现,未来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房价持续上涨基础脆弱,即便宏观调控政策不进行再调整,房地产市场也可能陷入新一轮调整。
我注意到,与先前官员专家地产商们异口同声喋喋不休的“刚性需求”说推动中国房价走向空前疯狂一样,本轮房地产市场非理性不断上演逆势上扬疯狂大戏的背后,既有宽松信贷货币政策给予开发商资金支持和投资客担心通膨预期炒房卷土重来的客观诱因,更有官员专家地产商异口同声“刚性需求释放”说鼓噪叫嚣意在唱火的主观动因。
不可否认,本轮楼市上涨确有观望日久刚性需求集中释放的动力。2007年房价疯狂上涨,具刚性需求的消费者受高房价抑制无力购买,2008年楼市低迷房价步入下行通道,观望气氛成为主景,2009年楼市进入供需双方博弈震荡期,受政策“利好”作用,开发商低价入市确实致使压抑许久一部分刚性需求一定程度得以爆发,一些项目出现热销又支撑了价格上涨。
有需求就有供给,需求决定供给乃是经济学常识。然而,请问谁能告诉我,所谓的“压抑许久的刚性需求”究竟有多大,又释放了多少需求?事实上,住房作为兼具消费投资二重属性的特殊商品,其需求自然至少包含居住、投资两种。其“刚性需求”中居住投资权重几何?已经释放者有多少?有待释放者又是多少?遗憾的是,这些年我大抵不曾见过具说服力科学性的翔实定量分析信息,让我耳朵听出老茧的老生常谈倒是,所谓“刚性需求”云云多是利益各方为我所用自说自话的定性分析和想当然估计。
“刚性需求”要不要弄清,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刚性需求”沦为一本糊涂账,就必然导致政府规划和地产商投资的盲目和失误;“刚性需求”要不要弄清,答案又是否定的。因为一方面“刚性需求”指标涉及地域特征、经济水平、居民收入、文化认知、消费心理等诸多复杂层面,且指标本身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更为要命的是,除了“刚性需求”谜底客观上难以揭开,利益主体攸关各方主观上也不想不敢揭开,因为“刚性需求”一旦真的明晓大白于天下,他们藉以混淆视听屡试不爽的所谓“刚性需求”释放藉口势必因失灵而寿终正寝。
不无讽刺意味的是,现实表现并未为“刚性需求释放”说提供有力佐证。面对不断高企的房价,“刚性需求”反而出现萎缩,购房者再次捂紧钱包。据央行第二季度调查,居民购房意愿仍处于较低位置——准备在未来3个月内购买住房的居民占比为15.8%,比上季减少了0.9个百分点。原计划今年年中购房的萧女士暂停了购房计划,“房价上涨太快了,已经超过2007年最高点,但收入没有增加,甚至福利还有所降低,这样一来,我的家庭收入和房价的距离更大了,超过了我的预期。”连不是经济学家的萧女士也理性地认为,这一波房价上涨主要还是政府的救市政策和银行放贷造成的,“政策改变很容易,房价太脱离现实,我相信政府还是会出手的”。
近年来,面对“房子在地上,房价在天上”的世界罕见奇观,中国老百姓宣泄最多的是买不起房的抱怨和由此激怒“骂娘”。其实在我看来,相对于让人一头雾水饱受诟病的“房价成本”这个揭不开盖的“潘多拉魔盒”,“刚性需求”这本糊涂烂账更须要厘清揭底。因为“刚性需求”决定刚性供给,合理供求决定合理价格,不弄清“刚性需求”的老底,就不可能摸清地方政府供地和开发商投资定价的底线底气和底牌,不摸清地方政府供地和开发商投资定价的老底,就不可能有完全纯粹意义上的规划投资理性和合理定价。当下,尤为值得警惕的是,不弄清“刚性需求”的来龙去脉和真实情况,“刚性需求”就有可能继续成为无良官商学者浑水摸鱼的幌子,进而屡试不爽地催生楼市新泡沫。
有关专家指出,当下房价脱离经济基本面上涨已然呈现非理性苗头,政府有关方面理当“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加强调控,防止房价再度大幅飙升引发楼市新泡沫,以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理性发展,防止来之不易的调控成果功亏一篑前功尽弃。而在我以为,有关方面当务之急是须厘清“刚性需求”原诿底细,无论如何,不能再纵容这个“无厘头”“老什子”成为某些心怀叵测者打马虎眼催生楼市新泡沫的漂亮藉口和口水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