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记者 傅万夫
近日,有网友曝光了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多余安置房按暂定价格销售给相关人员名单”,引起社会一片哗然。
该名单中详细列出了49位旧城改建“指挥部工作人员”和94位“工作联系部门有关人员”。该市多个单位诸如局长、主任、院长、行长之类负责人的姓名和身份赫然在列。
拆迁安置房,因为其安置对象是特定的动迁安置户,所以和一般的商品房交易有很大的不同。
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给市政府的文件称,有“多余安置房”,但根据帖子反映,在温州旧城改造中,仍然有大部分安置户未分到安置房。这无疑是戳穿了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所谓销售给诸多单位负责人的是“多余安置房”的谎言。
细心的人们从“购买清单”中发现,这些安置房中,面积最小的有102.29平方米,最高达到288.67平方米。拆迁安置房中出现这么多大户型的房子,让我们不禁怀疑,这种安置房建设的初衷到底是为了惠民还是为了惠官?
温州官员购买安置房并不鲜见。有报道称,一些地区经济适用房小区中,频繁出现奔驰、宝马等豪华车扎堆的现象。本来应该是提供给中低收入人群的“安居房”,不少都变成富人们投资的“第N套住宅”。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安置房和廉租房的议论很多。
为了不至于让那些安置房、经济适用房成为官员谋取暴利的“小金库”和权力寻租的“沃土”,一些专家甚至急不择言地建议,对经济适用房不建厕所或者干脆就取消经济适用房。这无疑是对个别地方官员“抢劫”人民利益的一种讽刺和挖苦,更是对各级政府监管体系失效的叹息。
面对以温州市官员购买安置房为代表的官员抢占百姓利益问题,我们除了寄希望于政府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官员洁身自好、慎用手中权力等老生常谈的话题外,更希望民间的监督体系能够充当“手术刀”,彻底解决一些民心工程的“变性问题”。
简言之,只要加强监管,许多问题本不难解决。还是那句老话,制度好也得有人来执行,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将被糟蹋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