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基本被垄断的市场中,商品提供者是否会主动放弃超额利润?答案尽可参照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乃至水电煤气一干企业的一贯表现。而中国的商品房用地一级市场更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卖方市场,地方政府作为当地可出让地块唯一的卖家,在异乎寻常的财政创收竞争压力下又会有何表现呢?
土地成本究竟占到商品房价多少份额,至今还是一笔人言人殊的糊涂账目。以上海近期连续拍出的两幅单价超过70亿元的“地王”为例,两者楼板价即已分别达到22409元/平方米和27231元/平方米,不难断定,未来建筑于其上的商品房价至少不会低于已成天价的楼板价格。
在面粉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指望面包价格普遍回落实属痴人说梦。正因为此,本着久病成医得来的教训,近日风闻的农地入市有如久旱之中平地滚雷。乐观者称,此举一则可以大幅增加土地供应,再则可以打破土地供应垄断状况,有此两条,虚高房价当可因为釜底抽薪应声回落。
可惜农地入市终究难逃“雷声大、雨点小”的命定结局。就在消息传出后不久的11月23日,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时”澄清,“农地入市打压房价”纯系误读。他强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平等入市是有条件的:首先,集体土地非农化的程序必须经过批准;其次,集体土地非农化的用途中商品住宅开发项目不在其列,因此,“集体建设用地平等化与打压城市高地价并无必然联系”。
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农地入市与打压地价乃至房价之间更准确的关系描叙应该是“必然没有联系”,因为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未来有望入市流转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仍须通过政府征地并且经由统一市场予以转让。
如此“农地入市”即便可以用于商品住宅开发又有何用(专指打压房价)?可能增加的商业价值极低的土地供应完全可以通过地方政府普遍采用的“逢高入市、逢低囤地”加以消解。回顾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调控政策即可发现,凡有可能打压房价的调控政策几乎总是事倍功半,而凡有可能提振房价的调控政策又几乎总是事半功倍。此中奥妙,归根结底在于土地垄断供应机制。
时近岁末,开始有大量文章试图预见明年房价,其中看多、看空者又一次莫名其妙战作一团,却不知,此二者所论争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前者所谈基本属于“是否”命题,后者所谈基本属于“应否”命题。据此,无论房价不会跌,或是房价不该涨,其所指向的其实都是虚高房价之所以虚高的制度扭曲,反过来说,只要作为房价最重要干预因素的地方政府依然处在左右手互搏的矛盾状态,则房价不该再涨但却照旧在涨的糟糕局面就不会变;如果有变化,就只能是更为糟糕的市场崩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