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期将至,在政府机关上班的小杨感觉再等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在今年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
虽然集双方家长之力“超额”交了首付,但2000多元的月供,还是叫小杨和准老公有点吃不消。
专家指出,购房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下才不会影响生活质量,而小杨与准老公的月收入过半都搭进了房子。 一个家庭的账本
加薪没有房价跑得快
小杨是公务员,今年初,她的月薪涨至2300元,涨幅达15%。涨薪的同时,她跟恋爱一年多的准老公打算明年结婚,于是,婚房这个现实问题开始摆在他俩面前。
小杨说,今年上半年她每周末都要到新楼盘走走,最突出的感觉有两个:一是二环附近的房子基本都达到了5000元/平方米,另一个是楼价几乎“一天一价”,不仅涨得快,卖得也快。
她举例说,塔湾附近一楼盘对外均价约为4800元/平方米,但其中好一点的房子都超过了5000元/平方米,而且如果看中了不交定金,过几天就被告知卖掉了。
小杨说,最后她买了大东区一套80多平方米的新房,房价为5030元/平方米,总房款约为41万元,双方家长凑了23万元,尾款18万元贷了10年,月供2100多元,“这个小区去年年末认购的时候才4300元/平方米,现在过去12个月,房价涨了700多元。看上去房价好像没有工资涨幅大,但房价的基数也大啊,收入没房价涨得快是肯定的。”
“我的月收入全扔进房子了,我男朋友月薪2000元多一些,月房贷占我俩收入的50%多。”小杨说,他俩每月交通费就得500多元,加上出去吃饭应酬等,俩人工资基本一分不剩,“现在可愁了,双方父母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结婚生孩子没有积蓄哪行啊。”
一个小区的账本
“城边子”的今昔对比
皇姑区塔湾地区,是个老沈阳人眼中的“城边子”。
来沈工作的张丽丽于2007年初在这买了一套新房,时价3500元/平方米,总面积近60平方米。“同事都羡慕我,说我下手早,买到便宜房了。”张丽丽说,值得高兴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套房子目前市价在5000元/平方米以上,也就是说,两年增值1500元/平方米。
但张丽丽说,房子增值对她来说意味着另一个信息:房价越来越高,再买房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她说,这套房子她贷了15万元、21年,月供800多元,贷款年限内她要支付十余万元的利息,“目前我月薪2000多元,提前还款的希望很渺茫,所谓的房子增值其实都被利息抵消了。”
另一方面,房价“日新月异”,旧房增值部分同样被抵消着。张丽丽说,塔湾原来是个“城边子”,但现在看来已是“寸土寸金”了,这个特点其实适用于整个沈阳市,“我有个同事,家里在中山广场有两套小房,想把这两套房子全卖掉买一套大房子,都只能在二环附近找了。房子这么贵,再想守着市内也不现实。”
一个城市的账本
房价是城市化最大障碍
小杨和张丽丽,都是在沈阳工作并生活的外地人。据统计,今年前7月,外地人购房总量占沈阳房屋销售总量的33%,其中省内其他城市居民来沈购房数量占全市购房总量的19.35%。
另据沈阳市房地产信息中心统计,2007年,沈阳房价收入比为6.46倍,2008年下降到5.95倍,此时深圳最高12.76倍,其次是北京12.56倍。
2008年沈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万元,而沈阳当年商品住宅均价约为3424元/平方米。以3口之家年均可支配收入总额购买一套80平方米的商品住宅为例,这套房子的总价应近28万元,业内曾表示,合理的月供比例不应超过家庭月收入的1/3,按这个比例计算,这个三口之家应该攒16年钱才能买得起这套房子。
对此,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表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阶段,大量需要在城镇购买房屋的家庭中,一部分是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家庭,而目前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不统计他们的收入,房价与他们的收入相比,一直在20倍以上;另外,城镇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比发达国家要大,对于本地六成以上中低收入者来说,房价收入比实际应该在8~24。
“这两部分人口加起来,就是我提到的85%的家庭没有购买住宅的能力。”周天勇说,从全国看,房价已成为比户籍制度还要难的城市化门槛。
|